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2024年度中央企业“科改行动”专项考核结果,中煤西安设计公司获评最高等级“标杆”企业。这是2022年获评“双百行动”标杆后,该公司再攀高峰,成为中国中煤系统内唯一同时获评“双百行动”与“科改行动”双“标杆”的企业。
荣誉的背后,是刀刃向内的改革闯关与矢志不渝的创新突围。该公司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改革强基 治理效能“硬”起来
公司治理体系实现全面升级,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在法人治理方面,系统性修订公司章程及各治理主体决策清单。通过修订董事会授权管理办法和决策方案,进一步完善了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实现了“权力下放,效率提升”。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修编等40余项重大决策。
西安设计公司外部董事到所属通州湾煤电脱硫项目现场调研
外部董事常态现场履职与基层调研,深度赋能企业发展。2024年,围绕业务转型升级、新兴市场拓展、科研平台建设等主题,开展了11人次专题调研,为董事会科学高效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党委领导作用持续强化,优化“三重一大”决策流程,动态完善前置研究清单。全年召开党委会20次,确保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职责得到有效落实。通过构建“章程+规则+清单”三位一体治理架构,重大决策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现代治理体系。
创新驱动人才引擎“燃”起来
公司创新构建“三维一体”人才发展新体系,全面激发创新动能。
实施柔性引才计划,打造“政策驱动-平台支撑-项目牵引”三维引才体系,创新“双聘制”用工模式,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实现了高端智力资源精准对接。
西安设计公司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共建“人才共享池”,培养复合型人才。成立由院士担任主任的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就业理事单位及西安市碑林区招才引智服务站。
通过“小内脑+大外脑”聚智模式,对内强化核心团队建设,生产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实现100%竞争上岗,执行业绩与薪酬强关联的分配模式。建立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分红机制,首批入选国务院国资委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对外拓展高端智力资源,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打造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平台,引进4位工程院院士、1位国家级专家和7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创新生态链。
硬核突破 科技自立“强”起来
该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全方位突破。国家级重点项目攻关实现三大历史性突破:首次以子课题长身份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集成项目,首次承担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深部开采工程试验项目。同时,成功申报16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6项集团重大专项,成为中国中煤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依托单位。
西安设计公司负责建设的中国中煤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
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完备的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体系,原创实验设备研发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理论-实验-装备-工程”全链条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成立软件和装备两个研发生产中心,推动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18项获安标认证。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井下超级压裂装备填补行业空白,在煤矸石充填、无煤柱开采等领域形成了多项自主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广泛,已在集团内外部30余座矿井成功推广应用。连续两年,为鄂尔多斯市能源局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技术实力获政府及行业的高度认可。助力集团公司成功申报工业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并承担关键技术攻关和能力建设任务9项。
市场亮剑 经营业绩“飙”起来
传统优势业务持续巩固领先地位。承担陕西省“十五五”煤炭规划编制工作,主导19项矿区总体规划及环评修编任务,勘察设计合同额达到6亿元。总承包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中标2座整装矿井EPC工程,承接了50余项转型项目,矿井水处理EPC合同额突破20亿元,进一步强化了行业龙头地位。
西安设计公司“投-建-运”的通州湾煤电脱硫项目效果图
商业模式创新成效显著。实施“投-建-运”一体化业务模式,成功落地通州湾、鄂州四期煤电脱硫等重点示范项目,并创新承接水处理代建及PC项目,实现业务模式多元化突破。
新兴业务领域快速成长。智慧矿山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标首个集团外整装矿井智能化EPC工程;新能源业务完成21项设计任务;生态治理领域拓展新业务,承接1项生态修复和6个矿井采空区监测;生产运营服务实现系统“安稳长满优”运行,续签2项运维项目。“四新”业务板块协同发力,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荣膺双“标杆”,是对西安设计公司改革闯关、创新突围的最佳注脚。站在新起点,该公司将持续深化“科改行动”,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领跑者”,为中国中煤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服务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强“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