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这片能源热土上,一座现代化高效能科研平台正在崛起。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的中国中煤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从“毛坯房”到“实验梦工厂”的华丽蜕变:引进先进设备100余台(套),建成11个核心技术实验室,斩获专利30项,制定技术标准15项,吸引27位高层次人才加入。这些数字,见证着破解深部开采“卡脖子”难题的坚定决心。
西安设计公司负责建设的中国中煤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
启程:于泥泞中埋下希望的种子
距离上次采访,已经悄然过去一年。从揭牌时脚下的泥泞土路,到如今全链条实验体系的贯通;从寒冬里抱着大屏取暖的坚守,到首份实验报告出炉时的欣喜——365天的时光里,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揭牌的前一天刮大风,立好的牌子被吹得摇摇欲坠,我们在后面死死拽着,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地里……”邵亚武博士的回忆,将我们拉回故事的开端。2024年8月9日,这个还带着“毛坯房”印记的实验室,在一片忙碌与期待中正式亮相。
小雨记忆犹新:“年初筹建那时没暖气,我们围着大屏幕有点热气,搬完设备一躺就立刻睡着。”蒙古族小伙的爽朗笑声里,藏着中心初创时的艰辛。而乐乐的经历更成了趣谈:“那时候园区里一走一个坑,鞋跟卡进泥里拔不出来,现在想想,就是让我们‘扎根’呢。”
揭牌前59天是熬夜和走路最多的日子。设备进场时的反复协调,各种方案的敲定……“在中心这4层楼里每天微信步数2万+”邵亚武博士说。这群年轻人用朴素的坚守,在泥泞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一隅
攻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刚学三轴实验时,对着步骤表一步不敢错,结果还是出了问题。”实验员小张的话,道出了技术攻坚的常态。断裂的岩芯、磨损的锯片、取样时划破手指的刺痛……每一个“卡壳”的瞬间,都是进步的阶梯。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设备承重、实验流程、采光通风,甚至哪个设备放角落减少噪音,都得反复琢磨,一点点敲定布局。邵亚武博士回忆道:“大型设备必须放在一楼,水电都要提前铺设,还要考虑实验动线,设备有的需要采光,有的又要避光,仅仅朝向都要调整多次。”先装修后进设备的插曲,导致地面损坏,新旧地砖的颜色差异成了铭刻那段奋斗时光的独特印记。
建设期间网络不稳定,让数据中心搬迁困难重重。数据管理员小曹主动扛起重担,沟通矿方、测试网关、接线等成为日常。“现在拆主机、换内存条和显卡都不在话下。”她笑着说。
从西安到中心做实验的何志伟说:“这个中心,真正为我们打通了科研直达现场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来到这里做充填浆体浓度的配比实验,就是要让实验数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到生产矿井一线。”
一瓶“问题水样”让水实验室的小侯较上了劲。数据异常,重复实验二十几次,萃取、消解等轮番上阵,最终联系矿方证实送样污染。那一刻的如释重负,是对中心实验室精准度的最佳认证。
正是这些“难题”,让团队拧成了一股绳。三百多斤的设备深夜抵达,联系不到专业的搬运人员,中心的年轻人就自己动手搬,单件1米5到2米设备共13箱,明帅说:“我感觉咱们这个协作能力太强了,每个人都有那种特别想参与的冲劲。”
从开始的“一看就会,一干就废”,到如今独立完成全流程实验;从首份报告的“字字斟酌”,到现在精准分析数据——中心人用无数个日夜地打磨,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工程研究中心煤矿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
印记:藏于"物件"中的成长温度
若问什么物件最难忘,每个人的答案都带着故事。
志伟谈到即将面世的“井下可移动智能充填机组”,兴奋堪比中奖;小雨那枚变形的戒指,记录着徒手搬设备的惊险;小薛谈起修保险丝的内疚,背后是无数琐碎的维护;小张盛赞的“地牛”叉车,见证了每一次团队协作的汗水;乐乐两版截然不同的讲解稿,刻下了中心从雏形到成熟的历程;欢欢则在磨岩样中,品出了科研特有的“解压”之乐。
这些“物件”,串联起中心的成长轨迹:
2024年8月9日,揭牌启动建设;
同年,纳入中国中煤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获批,专项合同签署;
2025年5月8日,中心试运行;
8月,成功迎接潘一山院士、中国中煤集团领导及第六届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学术大会专家调研。
从零起步,到如今万平实验室落地,百余台/套设备就位,27位国家级、博士、海外优青等高层次人才与省级人才汇聚于此——这里,已悄然成为中国中煤攻坚深部开采、赋能行业安全的新一代科研引擎。
潘一山院士等专家学者到中心调研
征程:下一个365天更值得期待
采访结束时,夕阳为仪器镀上温暖的金光。明天,这里又将迎接来自各煤矿企业技术人员的调研,大家已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借着余晖,一张大合影被定格,镜头中的每一张脸庞都洋溢着少年的赤诚与骄傲。
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一周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当自研设备实现规模化量产,当更多矿井使用这里的数据——中心的故事,正翻开新的篇章。
正如邵亚武博士所言:“建实验室就像写大论文,每一步都需严谨,但完成时的成就感无可替代。”
而这群可爱的年轻人,正用热爱与坚持,续写着下一个更加精彩的365天。
让我们共同期待。